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安徽地域文化,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深厚的历史底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占据重要地位。面对数字化转型与文化消费升级的时代浪潮,创新安徽地域文化的传播范式,对于传承和弘扬安徽地域文化、提升安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解码文化符号,重构文化表达体系。文化符号是承载文化特定内涵的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积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不仅是一种表达和传递信息的方式,更是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价值的传递和共享,而符号系统的现代转译是实现传播范式转换的起点。在数字文明与全球化交织的当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首先需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提取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化符号,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内容创新,从而实现传播范式转换。这种转换的本质,是借助数字技术对文化基因的解码、转译与重组,实现文化价值从“静态?;ぁ毕颉岸偕钡淖唬佣毓刮幕泶锾逑?。安徽的文化基因库里包含长江文化的开放包容、徽州文化的崇文重教、淮河文化的刚健质朴等多元特质,蕴含着丰富的传播范式转换的实践智慧。例如,徽州文化中的徽派建筑、徽州三雕等,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将这些元素融入现代建筑、家居装饰、文创产品等领域,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创新跨媒介叙事,拓展文化表达形式??缑浇樾鹗伦魑恢中嘣浇楣餐彩龉适碌姆绞?,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界限,为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方向。一方面,跨媒介“多平台”,如电影、电视剧、小说、视频游戏、社交媒体、网站等,能够丰富文化对外传播的叙事维度;另一方面,受众的参与有利于促进文化对外传播的叙事共鸣。在融媒体时代,安徽地域文化的传播需要突破单一媒介的局限,以跨媒介叙事拓展文化表达形式。在顶层设计层面,可构建安徽地域特色文化叙事体系以提升文化传播影响力;在叙事主体方面,可协同多元叙事力量以提升文化传播聚合力;在叙事内容方面,可深入挖掘文化的时代内涵,全方位讲好安徽故事;在叙事方式方面,可准确把握跨媒介叙事逻辑和叙事技巧,推进安徽地域文化对外传播的分众化表达。当下,创新安徽地域文化的传播范式,既要发挥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优势,又要积极构建跨媒介叙事体系,以更加生动、有趣、互动性强的方式传播安徽地域文化。例如,黄梅戏作为安徽文化的重要名片,正在尝试与影视、游戏、短视频等媒介深度融合;网络游戏《江南百景图》中植入徽州建筑元素,让玩家们在虚拟世界感受徽派美学。这些都有力地提升了安徽地域文化的传播影响力。
推进产业融合,提升文化传播效度。产业融合是推动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数字化时代文化传播的重要范式。这种融合,通过行业间的功能互补和链条延伸,文化内容和创意设计相互渗透,行业之间共生相辅,“隔行如隔山”的行业壁垒逐步消解,从而重塑文化的生产与消费方式,持续催生新的文化传播范式。以文旅融合为例,安徽独特的山水资源与文化底蕴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天然沃土。一方面,深度挖掘和整合安徽地域文化资源,结合当地历史、人文、艺术等元素,设计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创新设计文旅融合的旅游线路、文化主题公园、文化节庆活动等,提升旅游体验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品位;另一方面,以当地文化资源特色为方向,激活和融合文化特色资源,培育打造文化特色产品,加强整合与规划,积极探索“文旅+非遗、文博、乡村振兴、康养、元宇宙”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路径,形成“1+1>2”的效果,增强文旅品牌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
激活基层文化活力,筑牢文化传播根基。激活基层文化活力,对于传播安徽地域文化而言,既是固本之举,也是开源之策。它不仅守护了地域文化的原生形态,更通过创新实践拓展了文化传播的维度,为安徽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首先,增进文化认同,鼓励当地老百姓积极开展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活动,使群众从文化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进而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其次,鼓励创新创造,将数字化赋能当地文化,促进现代技术手段与传统地域文化相结合,从而赋予地域文化新的生命力。再次,构建基层文化传播网络,以县域为单元、乡村为节点,形成“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传播体系,激活地域文化的民间生命力。例如,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在乡镇建立地域文化数字馆,通过全息投影、互动触控等技术展示本地历史沿革、民俗风情;培育“乡村文化带头人”,支持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开展文化传习活动,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生态。这样,安徽地域文化的基层文化活力得以激发,从而有利于筑牢文化传播根基。
?。ㄗ髡撸憾窠?,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