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战略要求,也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的重大部署,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重大意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以统筹推进一体改革为发力点,解决深层次矛盾,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
建立健全协调机制,打通循环堵点。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关键在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通堵点、淤点。其一,建立跨部门联席决策机制。建立省级层面的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委员会,实行“五统一”工作机制,即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政策供给、统一资源配置、统一考核评估、统一信息平台。其二,推进“放管服”改革纵深发展。针对高??蒲谢埂靶姓鼻阆颍菩小案好媲宓?信用承诺+全链条监管”新型治理体系,赋予科研团队更大自主权,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信用评估模型。试点“揭榜挂帅2.0”模式,推行“赛马制+里程碑”动态管理,推动建立科研机构“负面清单+容错备案”制度,形成“放权有章法、创新有保障”的制度创新范式。其三,破除要素流动壁垒。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打破身份限制,推行“双向挂职”“柔性兼职”,允许科研人员保留编制到企业兼职创新、企业人才到高校任产业导师。构建职普学分互认体系,支持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实现学历与职业技能“双证融通”。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夯实循环基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不意味平均或同等配置资源,必须探寻公共资源的最佳配置途径,实现资源配置效率与效益的最大化。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实现全域统筹。建立健全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统筹调配机制,实施“资源图谱”工程,优化创新要素的配置格局,推动创新资源跨部门、跨区域、跨组织流动。二是优化资金配置,确保精准导向。调整财政投入结构,设立融合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向基础学科建设、交叉领域研究、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倾斜。建立“基础保障+绩效激励+成果转化”资金分配模式,推动资金从“重投入”向“重效益”转变。三是整合资源平台,提升服务能级。实施“平台提质工程”,对现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进行分类评估,组建跨领域创新联合体。建设省级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动资源跨领域、跨单位开放共享。依托“人才飞地”和“离岸创新中心”双轮驱动,搭建资源借势平台,汇聚全球高端人才和创新要素。四是开展有效评估,保障配置科学。建立健全资源评估体系,构建资源使用效果动态监测机制,实现资源配置持续优化。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识别资源配置中的低效环节,针对性优化配置方案。
深化产学研融合,延伸循环链条。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必须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作为突破口。一要建立“产业需求—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三位一体联动机制。以省级产业规划和人才需求白皮书为指引,建立健全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鼓励高校聚焦数字经济等战略领域,增设交叉学科,推行“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模式。二要创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围绕区域主导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产教科融合联盟。建立产教融合认证制度,对深度参与育人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项目优先审批等政策激励,推动企业从“用人主体”向“育人主体”转变。三要完善全链条加速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高??蒲腥嗽庇肫笠盗瞎ス?,破解产业关键技术瓶颈。设立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支持具有市场前景的科研项目落地实施。构建跨区域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提供技术评估、专利申请、创业孵化等“一站式”服务,加速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转化进程。
强化评价激励引导,激活循环动能。纵深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评估监测与激励引导是重要抓手。首先,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多维评价体系。坚决破除“五唯”积弊,建立以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的评价新标准,将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服务产业发展贡献度纳入人才评价核心指标。对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实施分类分层评价机制:基础研究类人才侧重学术原创价值,应用研究类人才突出成果转化效益,社会服务类人才注重实际贡献效能。同时,同步强化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对学术不端、数据造假等弄虚作假行为实行“零容忍”。其次,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容错机制,明确因不可抗力、市场风险或技术路线前瞻性探索导致的非主观失误可予以免责,切实消除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再次,推动评价激励机制的协同联动。强化教育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政策的统筹设计与有机衔接,将高??萍汲晒ㄐ扇搿八涣鳌苯ㄉ韬诵钠兰壑副辏哑笠挡斡氩倘诤?、人才培养的成效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关键参考维度,构建政府引导、高校主导、企业协同的创新生态共同体,实现评价标准共通、激励措施共融、发展成果共享。
(作者:陈昀岚,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艺术学院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