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如何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找准契合点,实现理论和实践结合。思政教育“小课堂”讲道理重在理论阐释,而社会“大课堂”重在以鲜活的实践印证理论,增进学生对理论的接受和认可。我们要把小课堂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结合、课堂和生活结合。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在思政教育“小课堂”上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将抽象的思政理论转化为贴近社会实际的语言,主动解释社会现实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积极回应学生的理论关切和现实关切。要在学生追问各种“为什么”前,自己搞懂“为什么”,不绕问题、不避难点,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带领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引导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在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时,紧密结合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设计以思政主题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正确认识各类社会现象,确保学生在社会实践后能够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同,进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深层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识与行动的统一。
找准共鸣点,实现课堂内外联动。我们要着力改变传统思政课知识导向的教学方法,找准思政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共鸣点,对照新课改要求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积极开展课堂内外的实践活动。在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于课堂上开展演讲、辩论、专题讨论、读书心得等课内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和深化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课外实践教学是课内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需要我们用好革命遗址遗迹、纪念馆、博物馆等鲜活生动的社会资源,引导学生走入社会,有计划地开展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课外实践教学,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和“场馆里的思政课”,要善于总结课外实践教学的成果,把优秀成果作为小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思政课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从课内实践教学尚未解决好的问题出发,科学设计课外实践教学主题,带领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触摸社会肌理,在知行互动中辩证思考,在见证伟大成就中释疑解惑。通过课堂内外实践教学的联动,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和场域,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成效。
找准支撑点,强化资源平台构建。我们要精准定位支撑点,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需求,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破传统时间与地域的概念,将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构建集理论教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于一体的“大思政课”资源平台,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资源,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思政教育“小课堂”可借助平台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搬到课堂上来,提升思政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依托平台资源,进一步健全“大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队伍协同育人机制,将那些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吸纳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来,共同参与社会“大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实践教学活动的交流,共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时代脉搏、强化理论认同。通过建设这样一个互动、多元、开放的资源平台,改变两个课堂的结合更为重视“需求侧”的现状,实现“供需结合”的互动协同,促进思政教育目标和社会需求相匹配,这是激活思政教育活力、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提升理论转化效能的有效途径。
找准闪光点,推动评价体系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生培养得怎么样,要看拿什么样的尺子去衡量,以什么样的眼光去发现。思政教育“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延伸,要求教学评价不局限于单纯的理论测试,而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和教学效果考核。我们要从两个课堂协同育人的视角,建设多维度综合教学评价工作体系。在评价主体方面,不仅要加强教师、学生之间的互评,还要尝试引入社会评价机制,通过多元主体的综合评价,增强评价的合理性。在评价方法上,要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更加注重闭卷统一考试和开放式个性化考核的结合,全面评估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成效。在评价原则上,不仅要体现两个课堂结合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与现实呼应,还要体现横向联动与纵向衔接。在评价指标上,不仅要考核思政课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情况、资源平台的建设情况,还要考核思政课教师的实践素养、专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等情况。无论哪种考核方法,归根结底要让学生通过两个课堂的学习,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作者:??∫?,单位:黄山学院)